飛輪車健康知識

根據FD台北店王店長(02-8502-1071)所說,騎飛輪車就跟騎自行車(腳踏車)一樣,運動方式必須合乎運動生理學,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購買自行車時,專業的店家都會為客戶做一個基礎的Fitting。這個Fitting最主要決定的,就是車身「立管(包含坐管)」與「上管(包含龍頭)」的尺寸規格;店家推薦車款給消費者時,就是根據客戶體型(立管與上管的長度規格)來決定哪些車款合適而哪些車款不合適。

 

回到飛輪車主題。一台專業水準的飛輪車通常具有座位前後/高低、把手前後/高低無段可調的功能。飛輪車座位前後高低可調,基本上等於一支長度與角度可變的立管。飛輪車的把手前後可調,又等於上管與龍頭長短都可調整。因此一台專業的飛輪車基本上就跟一台Fitting Bike功能相同,但即使是這樣一台可以Fitting的飛輪車,消費者也不應買回家以後憑自我感覺調整,不正確的Fitting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以下就來談談飛輪車的基本調整:

一、立管尺寸調整座位高低

「立管」是支撐座墊的主要結構,立管的長度在運動生理學上其實牽涉到的是騎車時出力的力臂長度,也就是雙腿的腿長。想像你的大腿、小腿是一個中間有支點(膝蓋)的力臂,正在踩踏一個圓形的運動軌跡,運動的力臂越長,運動效率越高。反之運動的力臂越短,在運動時消耗越多的力量在力臂的支點(也就是膝蓋),也造成膝蓋壓力增加。一般來說,沒騎過飛輪車的初學者總覺得座位低一點比較舒適,不過一時的舒適不代表運動安全,以下我們看圖說故事:

 

正確的座位高度位置:力臂較長,雙腿伸展得開,力量才能釋放出來

 

座位高度位置過低:力臂較短,力量聚積在迴轉點,不但不好出力,還會造成運動傷害


簡單的Fitting透過公式計算,可以測量「跨下腿長」,將結果去乘以一個固定的數字(例如0.870.88),得到坐墊與五通中心的直線距離。實際上,跨下腿長並不是決定坐墊至五通距離的唯一參數。舉例來說,髖部是否參與踩踏動作、腳踝是否下壓,這都是個人的運動習慣動作影響到力臂長度的簡單例子。

二、立管角度調整座位前後

立管角度決定騎乘時身體的重心。立管角越大,運動時重心越靠前,踩踏的爆發力越大;立管角越小,運動時重心越後,上半身越放鬆,長時間騎乘就越輕鬆。以自行車而言,立管角度決定車款是競技或舒適取向。不過以飛輪車來看,既然立管角度可以變相以坐墊前後位置來改變,這裡就不談自行車的取像設定,來進一步討論運動生理學上大腿與小腿在運動時的夾角。一般來說,沒騎過飛輪車的初學者總覺得上半身輕鬆一點好,就會儘量把座位往前調,不過這樣的舒適一樣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以下我們還是看圖說故事:

 

正確的坐位前後位置:在踩踏時膝關節的夾角較大,不至於對膝蓋與腳踝產生壓力

坐位前後位置太靠前:在踩踏時膝關節的夾角變小,力量全都聚積在膝關節處,容易產生運動傷害

簡單的Fitting要求當兩腳運轉至水平位置時,前腳腳踏軸心、拇指球、膝關節呈現一條垂直地面的鉛錘線。實際上,每個人體型不同,大腿小腿的長度比例也不同。要達到三點共線,必須適度調整座位的前後位置。舉例來說,大腿比較長的,座位需要往後調整;小腿比較長的,座位則需要往前調整。

坐墊位置太前,會造成膝蓋附近壓力過大,股四頭肌過度使用會造成肌肉拉傷,也會損害膝關節的軟組織與髂脛束。坐墊位置太後,造成踝關節壓力大,一樣會有肌肉過度使用的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達人http://dotcomehealth.pixnet.net/blog/post/26259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