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輪教練Robbie分享

飛輪訓練封面圖

參加飛輪課時,你會選擇哪一種?

是想藉由長時間踩踏,把脂肪慢慢燃燒殆盡,還是想挑戰自我,在間歇衝刺中釋放最大爆發力?
一般的飛輪有氧參與者,是藉由跟著教練所編排的曲目,逐一的感受教練所安排的強度起伏;而對於身兼外騎也參與飛輪課程的參與者,會依據計畫參與的自行車活動和賽事訂立目標,藉由飛輪運動安排能使其順利完賽或是突破成績的訓練。

目前在健身中心的課程表上,我們也經常看到『燃脂耐力』、『爆發力訓練』等等的課程名稱,對於教練而言,會依照課程名稱及主題,選擇音樂及設計符合這個名稱、主題的強度。今天我們就以教練視角,帶你解析「燃脂耐力」與「爆發力訓練」兩大核心類型,並分享踏頻與心率的安排,幫助你騎得更有效率。

燃脂耐力與爆發力說明圖

為什麼要分燃脂耐力與爆發力?

飛輪課程不只是流汗,更是有科學依據的訓練。

燃脂耐力訓練圖

燃脂耐力訓練:

飛輪的燃脂耐力訓練以有氧訓練為主,如同在先前的文章(ZONE 2訓練)提到的,燃脂耐力訓縲的目的是為了奠立良好的騎行體能及基礎,建議每次騎行時間至少超過30分鐘,並維持在最大心跳率的60~70%,有效的達到燃脂訓練,並且適當的搭配間歇訓練來提升燃脂效率。每週的訓練頻率建議至少三次。

訓練原則:

1、維持運動時間,建議至少進行40~60分鐘。

2、維持適當心率,將心跳率維持在最大心跳率的60%~70%。

3、維持運動頻率,每週至少維持三次的騎行訓練。

4、適時增加騎行強度,當身體已經適應強度後,加快速度或增加阻力,讓強度提昇。

爆發力訓練:

飛輪的爆發力訓練主要是通過高強度間歇騎行來提升腿部力量和瞬間輸出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乳酸閾值的身體耐受能力,訓練內容包含了暖身、主課程(間歇騎行)和緩和。在訓練過程中,需至少維持在最大心跳率的80~90%,由於訓練過程中消耗很多的碳水化合物(身體能量),訓練後需要有充足的營養補充和恢復,避免連續高強度訓練,造成身體過多的負荷及能量消耗。

訓練原則:

1、充足的熱身,至少維持10分鐘的坐姿輕鬆騎行,保持適當的阻力及較高的迴轉速,使肌群能充份提昇溫度(RPM 90~110)

2、不斷的適應再刺激,熱身完成後,持續穩定轉速的騎行及逐步加重的阻力(坐姿RPM 80~100),並且每隔5分鐘進行一次全力的站姿抽車20~30秒(站姿跑步 RPM 80~90)或是坐姿加速20~30秒(坐姿 RPM 100~110),再回到穩定的轉速騎行,至少進行4~5次的間歇訓練。

3、充足的緩和,至少進行15分鐘的輕鬆騎行,讓身體恢復得更快。

可參考下圖最大心跳率的算法,找到自己的強度心率區間

最大心跳率算法圖1
最大心跳率算法圖2
最大心跳率算法圖3
最大心跳率算法圖4

藉由飛輪騎行過程中,站姿與坐姿的強度指引,在踏頻(RPM)的安排建議

燃脂耐力訓練:

運動時間:40~60分鐘

運動頻率:每週至少三次

1、坐姿騎行:RPM 80~100

2、站姿騎行

(1)站姿跑步RPM 60~75

(2)站姿爬坡RPM 60~70

在騎行過程中,當體感覺得適應及舒適後,適時的增加阻力或迴轉速來提昇強度。

爆發力訓練:

運動時間:60分鐘(暖身15分鐘、主運動30分鐘,緩和15分鐘)

運動頻率,每週至少一次

由於強度較強,以安全的角度來說,建議爆發力訓練以坐姿騎行動作為主。

主架構:

1、坐姿騎行:RPM 80~100,以身體體感舒適為主

2、間歇訓練:

(1)坐姿加速30秒,RPM 100~110

(2)站姿跑步30秒,RPM 80~90

3、緩和:坐姿騎行 RPM 80~100,輕阻力。

教練提供給大家彙整後的燃脂耐力 vs 爆發力比較表單

燃脂耐力與爆發力比較表單

不論是燃脂耐力還是爆發力,數據化的監控與踏頻安排是關鍵。

特別推薦BH 飛輪搭載智能車錶與功率監測功能,能即時追蹤你的 RPM、心率與輸出功率,幫助你精準掌握訓練效果,打造符合運動科學的課程設計,讓每一位騎行者都能在室內也享受到專業等級的訓練。